咨询电话
028-87314586

新闻中心
咨询电话
028-87314586

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

地址:
邮箱:2710558535@qq.com
QQ :2710558535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郑又慧:什么是真正的奥尔夫音乐?

2018-04-17

什么是真正的奥尔夫音乐?

2016-03-02 郑又慧 郑建华编辑

如何选择正确的“奥尔夫”?

  类似的问题,近几年被询问的次数越来越多。撰写此文,我内心喜忧参半:喜的是作为奥尔夫协会的会员,至今已从事了三十多年的奥尔夫教学,我伴着它在台湾和内地一起经历了从不被重视到逐步受人追捧的整个过程。作为这一教学法的传播人,我曾经辛苦地南北奔波讲学,开办国际大师研习班,到如今,看着我的很多学生们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道路上卓然有成,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忧的是面对大街小巷突然之间冒出的众多挂着“奥尔夫”招牌的幼儿园、音乐班,不免深感忧虑:这么多的奥尔夫音乐课开班,师资从哪里来?很多仅仅接受了几小时奥尔夫音乐培训的人,就纵身跃下海成为老师,他们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老师?究竟有多少是“货真价实”,又有多少是“挂羊头卖狗肉”?很担心有人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把奥尔夫的“经”念偏了。

  奥尔夫教学法提供的只是一种理念,它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本,所以很多老师都可以说自己“懂得”奥尔夫教学、可以教“奥尔夫”,然而他实践的是“真正”的奥尔夫教学法吗?家长们很难判断。

  虽然奥尔夫教学没有标准的课程设计,但它的学习方式却是有迹可循的,家长们或许可以通过对它的学习过程的了解,来判断孩子接受的是否是“真正”的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学习过程,如图所示,以“模仿”入门,经由“探索”,最后实现“创造”。“模仿”的时间要短,而“探索”“创造”则需占用比较大量的时间。其中“创造”所占用的时间又远远超过“探索”。由此不难发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开发孩子对艺术的“自主力”与“创造力”。

 

  为了能够让家长们明辨什么是奥尔夫教学,我以一堂手鼓游戏课为例,来谈谈奥尔夫音乐教育。

  孩子们穿着轻便的裤装,或躺或坐在没有桌椅的木板教室里,他们想怎么待着就怎么待着,然后由老师开始热情地轻声召唤大家,注意,是召唤而不是命令:“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件好玩的宝贝,谁愿意过来看一看呢?”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孩子会“应声而来”,因为新奇的事物永远对孩子充满了诱惑。

  等孩子们自动聚集过来之后,老师从一个袋子里拿出一面手鼓(边上不带铃铛的纯手鼓),开始用手抚摸它,让它发出微弱神秘的响声,然后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个叫做手鼓的“大玩具”?它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接下来,老师开始演示:以手掌用力敲鼓会发出什么声音?用拳头轻轻敲鼓会发出什么声音?用手指在鼓面缓慢弹动会发出什么声音?用掌心与鼓面摩擦会发出什么声音?

  面对老师手里可以变化出“各种声响”的手鼓,孩子们羡慕极了,他们带着迫不及待的眼神,拿起老师所发给每人的手鼓,在老师的示意下,开始“探索”起不同的声音,一边敲打,一边“研究”,脸上尽是一片发现新大陆的喜悦,然后还开始相互交流并且分享经验。

  这时老师可安静地看着孩子们“玩耍”,别出声也别动作。家长不要以为老师是在偷懒,适当的“偷懒”是一种高度的教学智慧!因为孩子们一点都不需要被自以为是的成人干扰。老师此时的职责就是做好“旁观者”,就算有比较害羞的小孩子坐着不玩,也请不要去催促他,也许他是个“出手谨慎”的孩子,正在观察别人呢!

  老师要拿捏适当的进场时间,因为幼儿的好奇心持续得并不长,他们很快就会觉得无聊了!接下来,让孩子们围个圈圈坐着,现在我们可请他们一个一个秀出他是如何“玩”出手鼓的声音,仍然坚持不肯秀的人也不要勉强他,给他一个台阶下:爱爱今天不想玩,下次玩给我们看好吗?鼓励而不伤害其参与感。然后,让小朋友把手鼓都交还给老师,只留一个手鼓轮流使用,免得哪个小朋友“手痒”,干扰其他人的分享。这也是上奥尔夫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位小朋友都要学会安静地欣赏别人的表现,哪怕只是几秒钟的“小小作品”!这会让表演者觉得自己被尊重,从小朋友脸上露出的满足又害羞的表情上,我们知道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肯定!

  类似如此,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悄悄地度过了一段时间。没有“看出门道”的家长们,此时一定无比着急,心想,自己白白花了学费,孩子什么都没有学到,俨然就是在这里“瞎胡闹”。

  别急!如果您这样想,那可就冤枉奥尔夫教学了,因为它就是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以这种感性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当孩子对手鼓声音的产生过程有了一定的想象与了解之后,老师可继续带着孩子们进行“手鼓探索之旅”。趁着孩子们兴趣高昂之际,老师开始询问:“小朋友们,谁能告诉我,这样敲出来的声音像什么?”这时老师可变换不同的手势,用不同的力度来让手鼓发出不同的声音。

  “像雷声!”

  “像雨声!”

  “像爆竹声!”

  “像跑步声!”

  “像气球爆炸的声音!”

  ……

  当孩子想象力的闸门被打开的时候,他们会冒出太多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这时,就任由他们去发挥、去想象,说对说错都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完全沉浸在“制造音乐”所带给他们的乐趣中……

  等他们想累的时候,发还他们每人一面手鼓,老师开始给大家讲故事,故事由孩子喜欢和熟悉的题材讲起,例如:今天,乐乐和妈妈一起回家,路上突然响起了雷声(这时老师开始用拳头用力敲鼓,让手鼓发出“雷”一样的响声,然后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合奏),雷声过后,全场安静片刻,突然又下起了暴雨,暴雨伴随着大风……(老师讲到暴雨处,可用手掌连续快速地击打鼓面,让小朋友们感受到“暴雨”的强度与变化。同时,老师用嘴发出“呜呜”的声响,再用拳头不停摩擦鼓面,让小朋友们感受“风雨交加”),小朋友们完全被故事吸引,并且参与其中了!

  这不,几个活跃的小朋友,已经配合老师一起,一边用嘴巴模仿声音,一边敲打手鼓。激情一点的,甚至还站起来以肢体舞动、跳跃来加强情绪的表达与宣泄。老师继续讲:暴雨渐渐变小,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微风吹过来,小树轻轻地随风起舞……

  当老师讲到“小雨”时,可以用手指轻轻地在鼓面弹动,嘴里同时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让小朋友们仿佛置身于“小雨”中,并且邀请孩子们一起,把自己想象成“小树”,或站或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乐乐和妈妈在小雨中漫步回到了温暖的家。

  小男孩的舞动,往往带着憨憨的笨拙,小女孩则显得轻柔,这时候,老师不失时机地展示一下“大树狂野”的舞姿,来和小树做个对比。

  接下来,老师找出更多的乐器,例如沙铃、三角铁、响鼓、铃鼓、高音木琴、低音木琴等等,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用这些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大自然不同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怎样才能通过这些乐器得到最有趣的表达?这时候,孩子们再次开启想象力闸门,把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认知全部翻出来。他们会告诉你,木琴和三角铁配在一起,仿佛小鸡在地上追逐玩耍;沙铃和手鼓配在一起,仿佛是蓝精灵和泰迪熊在赛跑;低音木琴和响鼓配在一起,仿佛大象在天上飞……老师千万不要较真儿孩子们的“创作”是否符合逻辑,不要用自己理性的观念去给孩子设定框架。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本来就是感性和天马行空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天空可以是粉红的,河流可以是绿色的;狮子没有什么可怕,老虎也可以是最好的朋友;树叶会哭泣,花朵会微笑……这时候他需要做的就是放开了想,随心所欲地表达……不知不觉中时间又偷偷地走掉了……

  继续讲故事,把小雨换成毛毛细雨,毛毛细雨换成电闪雷鸣;乐乐换成美美,美美换成小猫、小狗……孩子们喜欢重复听故事,只是故事中已然添加了更多的“声音角色”和乐器,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讲故事的人真的变成了“乐乐”“美美”和小朋友们自己……老师已成了配角,甚至也退居为学生。

  小朋友们陶醉在“自编自导”里面,手鼓被他们“驾轻就熟”地使用(利用)着,他们信马由缰地“创造”着,他们的故事越讲越精彩,他们可能会说:“下雨了,很冷,我和奶奶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只孤单的迷路小狗,我抱起狗狗,要给小狗狗穿件衣裳……”他们可能会说:“雨好大,我要快回家帮妈妈把窗子关起来,免得积木给雨淋湿了……”

  孩子们的故事经常让我感动,也经常感动着他们自己。就在这美妙的感动之中,几节课又悄悄地不见了。而如果这时候宣布:下课了!通常孩子们会赖在我的身边,不肯离去,甚至央求:妈妈,哦不,老师,我还要玩!

 

  这时候的家长们,恐怕真的要急坏了,这么多堂课过去了,我的孩子仍然“不务正业”,别的教室里的孩子,连曲调都弹得有模有样了!个别性急的家长,通常会找班主任退费,理由是:“我的孩子是来上课的,不是来玩的!”

  可是,接下来,仍然不打算教他们弹奏或认识乐谱。不过,我准备给他们听一首肖邦的钢琴独奏曲《雨滴》。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让孩子们来告诉我,他们听到了什么?

  “老师,我听到狗狗哭了!”

  “老师,我看到下雨的时候有人在跳舞!”

  “老师,我觉得妈妈在讲故事给我听!”

  ……

  读到这里,您是否和孩子一样拥有一颗感动的心?孩子们逐渐深沉安静下来,此时,如能让孩子们把他听到的感受,用笔挥洒出来,我还能和孩子讨论更多的精彩……

  或是来一首德彪西的钢琴曲《黑娃娃的步态舞》,随同乐曲特别的节奏感觉,大家一起设计一个肢体动作或想象并模仿顽皮猫咪跑动的体态来配合音乐舞动身体。

  当然肖邦是谁,贝多芬、德彪西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听觉的“小精灵”是否被唤醒。

 

  听了我讲述的游戏课程,相信家长朋友们已经看到了奥尔夫教学的精髓和本质所在:

  (一)以感受音乐来代替“学习”音乐。幼儿阶段是孩子探索世界最重要的时期,把音乐当成一种机械的“学习”项目,对孩子而言,太过沉重。透过音乐游戏来感受音乐的乐趣,而不是造成学习的压力,这样才能培养并维持孩子对音乐的“好感”。

  (二)在“感受”音乐的具体方法上,奥尔夫选择的是“多元感官学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多元感官的交叉使用,来达到更有趣更有效的教学结果。这绝不是传统填鸭式教学、只透过单一渠道学习所能达到的多元效果。

 

  多元感官学习的观念早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即由许多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如蒙台梭利(Montessori)、布鲁纳(Bruner)、皮亚杰(Piaget)等人所提出。而音乐教育家如奥尔夫、达尔克洛兹、高大宜等人虽未提出这一名词,却早将这些观念大量地运用在其所提倡的各种著名音乐教学法中。当我在教学中以多元感官的教学取代传统的单向教学时,很快就发现它能非常有效地减少儿童在学习时的压力与困难,并在过程中发现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乐趣!表面上看是一种“慢学式”的音乐学习方式,却可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长期热爱,且能让其在后期的学习中厚积薄发!

 

 

  现在,相信您应该能轻易地判断出何为真正的奥尔夫教学法。

  如果老师授课时只单一地使用听觉或视觉,那这种方式无疑是呆板僵硬的。而这种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刻板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法。有些“假奥尔夫”为了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法,会刻意地放入貌似多种感官的教学,事实上,换汤不换药,本质仍然是单一感官的教学,就算加了些肢体的律动,引入了些游戏教学,也只是象征性地摆摆花架势而已,无法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谈不上是真的奥尔夫教学。

  事实上,当孩子处于依靠感觉认知世界的年龄时,你用语言、认知和符号去跟他“讲音乐”,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招到抵制;相反,如果顺应了他的天性,让他去听、去感受、去想象和创造,则会激发出他的无限潜能。真正的奥尔夫教学法表面看上去好像“不知道在干什么”,甚至有点“瞎胡闹”的意味,然而它遵循的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认识乐器,如前所述的手鼓,或是教唱一首儿歌,它都融合了孩子的触觉(孩子可亲手操作、触摸)、视觉(孩子可观察老师或同学的表现)、听觉(孩子可制造并聆听各种声响的效果)、动觉(以身体的动作,诸如跑、跳、移位以及手、脚等身体各个部位的舞动,来表达所感应到的音乐情绪)。

  虽然这种教学法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也无法满足家长们立竿见影的学习要求。但经过奥尔夫教学熏陶的孩子,对音乐,对人生,对感情,都有着更为细腻的理解。这样的孩子,当他学习乐器时,怎么能不“乐由心生”地深刻喜欢并享受音乐的动人之处?而当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渴望掌握一门乐器时,他内心孕育和积蓄的能量是巨大无比的!

  奥尔夫音乐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了思考、习惯了创新,这不光是音乐学习所需要的,美术、体育、文化、科学哪样学习离得了创意?

 

  曾经有一位国企的高管,是我学生的父亲,当他观摩过我的奥尔夫课程之后,颇为感慨:“奥尔夫真的太棒了,他让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居然可以如此富有‘才华’!我现在明白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缺少独立探索、独立创造的机会,家长和老师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因此,凡事要求他们按照‘标准’来行事及思考。试想,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何能不拘一格地大胆创新?”

  没错,我赞同他的结论,尽管中国经济日渐强大,屡获国际认可,但是“只会模仿而缺乏创新”的“血液”,常常让我们在国际上遭人诟病,在创意的领域仍居于落后。

  “郑老师,我的孩子在别处也上过奥尔夫课程,课堂上也有游戏,但游戏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玩耍’和‘活跃气氛’,因为他们的讲课内容几乎全是乐理知识、考级知识,离开游戏,枯燥得孩子们没办法听下去……”

  “我的孩子也学习过奥尔夫,可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探索’和‘创造’的过程,直接奔着‘打鼓表演’就去了……”

  “我接触过的奥尔夫,倒是让孩子们‘自由创作’了,可那看来是为了走个形式,孩子根本学不到‘真精神’,我看他们就是‘假’的奥尔夫……”

  “我四岁孩子上的课,用到了所谓的奥尔夫乐器,但那些木琴音却不准,而且整堂课就用来敲一些为了应付表演的‘节奏’,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参与。”

  ……

  家长们的抱怨,的确反映了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奥尔夫教学法对师资的要求很高,老师必须懂幼教、懂肢体律动、懂音乐、懂得游戏设计,有爱心、有耐心,同时具备“即兴调教”学生的能力,缺少哪一样,都无法带给孩子完美的奥尔夫体验!

  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教学经验,让我发现:与国外的孩子比起来,中国的小孩更需要奥尔夫教学。凡是真正接受过奥尔夫音乐教育训练的孩子,大多从内心深处热爱音乐。他们很少在学习乐器的道路上半途而废。而在家长“高压”下学习乐器的孩子,往往厌恶音乐、讨厌弹奏,甚至永远不愿意拿起乐器!

  因此,愿以此文,抛砖引玉,与老师们共勉!愿以此文,“借家长一双慧眼”,让您明了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奥尔夫教学音乐班!

 

郑又慧  台湾著名少儿音乐教育专家,从事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三十多年,去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研究当地的音乐教材、教学方法,研究出一套适合儿童的少儿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是她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汇集。

     目前定居在美国,从事音乐教育和研究,是“国际音乐教育协会”教材教法研究会七个常务理事之一(亚洲唯一),姐弟多人分别在亚、欧、美从事音乐教育。她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原名《音乐百宝箱》),是台湾家长和音乐老师的必读书,在台湾连续加印十四次,并获台湾出版最高奖“金鼎奖”。

      此书能在大陆出版,也是国内乐童父母的福音。一书在手,将让家长们在指导孩子学音乐时走出迷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