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28-87314586

学术前沿
咨询电话
028-87314586

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

地址:
邮箱:2710558535@qq.com
QQ :2710558535

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没有落笔的《李凌传》

2018-04-17

没有落笔的《李凌传》

刘红庆

11月4日,因为前一天上夜班,上午九点了,还没有起床。手机响了,是李妲娜老师,她一改以往的快速表达,幽幽地说:"爸爸走了。"

我良久无言,一时竟不知道怎么表达,用什么词汇来安慰一个长者,我哽咽不能语。后来想,其实我安慰不安慰,对李妲娜来说,已经不重要,她的父亲以90高龄离开,不是憾事。重要的是我的一个愿望破灭了……

去年在一篇文章里我曾这样写道:

"在开创了新中国音乐事业的那代人里,我最熟悉、最景仰的就是李凌了。《马思聪传》有了,《贺绿汀传》有了……多年前我就想,做了几年音乐记者,如果能拿出一本像样的《李凌传》,也算人生的一个收获了。而况且,在与他同时代的音乐人里,健在的已经不多。音乐界的许多是非,当事人一个个走了,李凌这唯一的知情者,应当得到研究家或有心人更多的重视。

"明年李凌九十岁,我想能不能在那时拿出一本对话集《李凌:九十回眸》,讲李凌的人生足迹,讲与他共同开创新音乐事业的那些人,讲音乐人之间的恩怨,讲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变迁与进程。如果没有出版社的合作,我就是在音乐刊物上连载,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现在面对的困难是,我有没有时间与李凌同住一些日子?我能不能一门心思重新经历李凌所经历的一切?苦他的苦,痛他的痛,乐他的乐……

"我能不能在音乐出版与产业界找到同党?"

与李凌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的愿望向李妲娜表达后,她说我可以住到他们家去,为我提供更多的方便。但是,因为养家,我不能不工作,一工作,就身不由己,于是李凌家就没有去住。关于90岁的李凌可能用语言表述更加生动的那些故事,就这样让李凌装走了,装在了天堂,成了天书……

和李妲娜说了些话,关上手机,打开电脑,我想我写下了关于李凌去世的"第一条新闻":
"与贺绿汀、吕骥、李焕之、赵沨等一代音乐活动家共同开创了新中国音乐事业的李凌,11月3日为自己90年人生路画上了句号。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他看到了更多的新世纪的曙光,他看到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壮丽风景。他离开世界的时候,应该是笑着的。

"在中国音乐舞台上没有他的身影,在中国音乐灿烂海洋里找不到他的作品,但他的十几本文集,几乎评述了新中国所有的重大音乐事件和音乐人才。从才旦卓玛、胡松华、郭颂、关牧村到彭丽媛,从马思聪、盛中国、俞丽拿到吕思清,从马可、瞿希贤、薛范到施光南,从李德伦、严良堃到陈燮阳,李凌的著述洋洋大观,成了一部活的新中国音乐史。

"因为没有耀眼光环的照射,加之他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李凌去世后家人竟很难找到一张可以用做遗像的照片。李凌组建了新中国音乐教育班底,他是新中国交响乐之父!他走了,竟然难得一张可以描述他精神本质的照片……"

我把新闻迅速发往报社,然后给很可能最关心此消息的陈志音老师打电话,她说她刚刚从李家出来。我赶紧选了一捧鲜花赶往李家。李凌是爱花的,但今天李家成了花的海洋,原来李凌常常坐着的沙发上,他孩子气般好动的身影已经不再,笑容凝固成了高悬的遗像。鲜花素雅而有扑面的香,可李凌已经看不到了。没有了李凌,这里一时让人回不过神来……

王次炤来了,他接受采访时说:"李凌不仅是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了不起的干将,也是整个新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发展的领导人,并且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音乐事业、为未来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最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个学者,他是中国音乐学的奠基人,是我们中央音乐学院的最早的创办人。作为一个人,他是我们音乐界最值得敬重的长者。因此我在这里留言,说:辉煌业绩,正直人生!"

孙慎来了,他有些颤抖,在老友的灵堂,他激动得说不出话……

晚上到报社,部门主任对李凌不熟悉,不知道发多大的版面合适,我就给他讲李凌与周恩来,李凌与邓小平,李凌与中央乐团、中国音乐学院,李凌与吕思清、彭丽媛的故事。她以一个对音乐界比较生疏的普通读者,为李凌的业绩所打动,说,你写写这些,一定能打动人。

但是这些不是一个都市报可以容下的文字量,所以在《华夏时报》发了新闻之后,我与《北京青年报》编辑联系,把我之所知又讲了一遍。他说:"要调整版面,尽快发出,但我得请示总编。你一边准备,我一边找机会请示。"

当晚很晚了,没有消息,但是第二天上午打开信箱,答复说:"中午12点以前给我稿件。"于是我的紧张就可以想见。

许多人就是通过11月6日的《北京青年报》知道了李凌去世的消息。他们问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怎么可能写这样长的稿子?我说:我是为着一本《李凌传》做准备来着,现在遇到了这样的突发事件,我肯定只是说出了应该说的一小部分。我想李凌留给音乐界的思考,会随着12月2日的追思会而显现出来。还有李凌留下的未付印的20多万字的回忆录。

在北京第一场大雪之后,我写下这样的挽联,来表达一点心迹:
蓝图起 伟业在 巨著如心 今日乐坛不伤逝
骨头硬 爱心重 胸襟开阔 万代知音感师恩


fzw:sql="select top 1 * from sl_article where classid=36 and id<369 order by paixu desc,id desc" id="p1"} {fzw:p1:biaoti size="24"/} {/fzw:sql} 他在云端笑 我在尘世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