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邮箱:2710558535@qq.com
QQ :2710558535
开幕式中
一感奥尔夫艺术教育
前世今生 核心解析
认知反思 困局思考
与会老师们
特别是初次接触奥尔夫的老师们,
慢慢有了感觉
同时也又一次发现
教育对成人而言,与儿童是一样的
一样都是慢慢的……
我们继续奥尔夫原本性艺术教育的“本土化”探索
这一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
“本土化”探索之一
本地化
“本土化” 之 本地化
来了成都嘛,一起喝碗茶!
“奥尔夫的本土化,是带着地气儿的本土化,来自于你周边的生活,熟悉的生活,场景、片段。”
三会场的工作坊由杨立梅老师主持。这个工作坊由三个成都市小学本土课例组成,三位优秀的一线教师现场展示了自己的“本土化”实践教学。
●“王婆婆,来喝茶!”
《王婆卖茶》,成都的手指谣。成都的小娃娃从小,就会手指一合、一翘、两手一钻,手指点点,边点边念。
可这厢的此“王婆婆”非彼“王婆婆”,此王婆婆姓张,张源媛老师,一节《王婆卖茶》,恍然变身声容并茂的“王婆婆”,将Judy老师都吆喝到现场,也让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过足一把成都腔调的瘾,还可以挑角色演戏喔,观音喝茶,幺姑儿(小姑娘)八卦,呛咚呛咚呛咚呛!
●“敬茶啰!”
啥?又喝茶?
汤静老师的“敬茶歌”,歌声的魅力把茶香都盖住了唷。唱的花样可多呢,齐奏、Canon、多声部,还自带乐器,声势、绘声绘色的动作伴随着歌声进行空间方位的游走和变化。杨立梅老师点评这个课例很成功的融合了中国文化精髓,而不仅是音乐上的!
●“喝着茶,听清音,这个日子,安逸不嘞?”
啥子喃?粉?串串?
李丽老师的“四川清音”驾到,字词plus经典声势,唷,凳子和筷子都奏起乐来。李老师一句句的口传心授,眨眼工夫,满嘴有模有样的清音、哈哈腔(中国的花腔女高音),自己都犯糊涂,不会自己祖籍是四川的吧!
“本土化” 之 本地化
陕西八大怪
"理性思考,尊重教学对象,尊重教学内容。对于生命而言,教学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葛卉
黄土地一声吼!!!!!撩咋咧!!!!Dr. 葛卉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西北的方音,关中8大怪等元素!在关中方言所具有的特殊语言节奏下,引入肢体打击并在葛卉老师的体态韵律的指挥下逐渐丰富肢体与语言的交互,最终形成具有本土化区域特点的陕西Rap与不同打击乐器的组合!
身体皮影与器乐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作为博士的她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本土化!
“本土化” 之 本地化
基于本地的成长
“感知先于认知 ,声音先于符号”
——陈怡铃
来自台湾的陈怡玲老师,带来了一场适用于台湾儿童中大班的课程。纸青蛙、青蛙毛绒玩具、拿起彩笔画青蛙、模仿青蛙的动作、模仿青蛙的叫声……就这样,一步一步,去感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声部、和声、即兴指挥。图谱引导,让大家看读、操作并创作节奏,分组创编。“感知先于认知、声音先于符号”,这是陈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她告诉学员,这就是适合她的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好的路径,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陈老师鼓励老师们,更多选择当地小朋友熟悉的植物、动物、生活场景作为素材,进行“本土化”的奥尔夫教育。
“创编是在生活中探索出来。”
“打击乐刚刚开始可以从从最简单的石头、木棍、锅碗瓢盆开始。”
——曾群
曾群老师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高中生音乐鉴赏课《锦鸡出山》。这是一首来自湖南土家族的民间乐器合奏。
在目前的高中音乐鉴赏课里,即兴创编的环节十分缺乏,曾老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将奥尔夫教学法融入课堂,声势加民间乐器的方式带动全班的参与,能够很好的解决因为缺乏自信和以及帮助学生克服。
“本土化” 之 本地化
从当地音乐本身出发
"要尽可能地让自己手里的乐器发挥出其音乐性。"
——徐博强
徐博强老师用其幽默的语言开始了本场工作坊。从用嗓音模仿蛐蛐的声音,用各种散响乐器制造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再反过来让大家感受听到了什么声音,根据听到的声音即兴表演。歌曲《找蛐蛐》多声演唱、音条及打击乐演奏、即兴问答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有趣。
徐老师说:"要尽可能地让自己手里的乐器发挥出其音乐性。"这样的提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乐器不是光用来制造声响的,而是发挥出其音乐性,无音乐性、无情感的演奏就仅仅是一个声音、甚至是噪音而以,要把乐器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事物,用它来传达演奏者的情感。
“本土化” 之 本地化
从本地历史文化出发
“我们要把目光投向人。追寻历史,不是为了寻求真相,而是要在历史长河中搜寻音乐的瑰丽之音”。
——张宇
张宇老师工作坊分享了《亲亲资阳河》,这一四川省资阳市川剧高腔“资阳河”流派的原创音乐。音乐乐感源于川剧高腔《柳荫记》选段中《访友》唱段的启发。
工作坊采用四川本土乐器竹琴展演的方式,以及运用川剧司鼓、钹、锣、风铃琴等乐器,结合歌曲“一唱一吟”的方式综合呈现。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张宇老师在搜集“资阳河”资料中,对川剧艺人的经典唱段进行的的抢救工作:录音、录像、口述音乐史……记述着高腔 这曾有着“蜀戏冠天下”之说的荣光与式微。
艺术教育的资源源于本土文化,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通过“本土化”的艺术教育,让我们本土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
“本土化” 之 本地化
与本地热点相连接
一堂音乐课,主题是环保。这样的音乐课,您听过吗?大会第二会场第一场,莫卉卉老师《守护蓝天》工作坊,打开了音乐与环保的链接:与社会热点——雾霾的链接。
莫老师的课程以绘本故事《这片草地真美丽》为基础,加入了动、唱、奏、画等艺术活动,形成了一节丰富的综合课程。
老师们跟随故事的发展,集体舞、童谣,在音条乐器上完成节奏训练,在画布上作画。整堂课气氛恬静,让大家在匆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慢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之外,带给孩子们保护环境的教育,引发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本土化——本地化
原本性艺术教育“本土化”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这大会第二天中,
我们继续着“本土化”探索,
在这一天,
我们强烈地感受着本土化中“本地化”的特质之一
——本地化:
儿童生活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民俗,
地域差异下,
本地儿童儿童在学校正中学习着什么,
生活中正关注着什么
……
本地人们所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感,
时间中的当下,地域中的方寸
“本土化”
艺术教育就在本地当下